(相关资料图)
5月20日,在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一周年暨“数字中华鲟”概念发布活动上,首次公布了目前世界唯一人工环境下生存的野生中华鲟9年前被救助的珍贵视频资料,武汉渔政人员还原了当时的救护过程。
2014年11月15日11时,武汉渔政接到新洲渔政站和新洲双柳渔业队打来的电话,新洲渔民张锦夫妇在长江牧鹅洲主航道北部水域误捕一尾巨型中华鲟,被数百米长三层流网缠绕,情况十分危急。
武汉渔政立即联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一同前往救助。渔政工作人员在中华鲟的尾部套上毛巾、绑上绳索后,用几只船护在其左右。
当日17时左右,荆州太湖中华鲟繁育基地的专家亦赶至现场,并带来了专门给中华鲟体检的彩超、担架以及特殊水体和运输车辆等设备。他们和渔政工作人员一起,在渔民的帮助下,将中华鲟慢慢转移到岸边水域,小心翼翼地滑进担架中,并用吊车放到运输车上,连夜送往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荆州太湖实验基地进行全面体检和救治。
经生物学测量,该中华鲟体重340公斤,体长3.41米,年龄约15-20岁,雌性。这是近20年来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雌性野生中华鲟,经检查,它的头部和尾部伤势严重,吻部、鼻孔两侧、腮部均有伤,呈现出身体侧翻、静卧池底、游泳无方向感的症状,有较大的存活风险。
在荆州太湖中华鲟繁育基地,经过科研人员精心救治和药物治疗、潜水护流等救护举措和控温、增氧、造流和投喂等康复性饲养,历经17天的救助和2个多月的精心养护,才使其完全康复。为此,科研人员为这尾中华鲟取名“后福”,意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因北京海洋馆有救治饲养中华鲟经验,这尾中华鲟被送往北京海洋馆生活,名字也由“后福”改为“厚福”。如今,“厚福”年龄近40岁,是目前唯一一尾在人工环境中生存的野生中华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先宏 通讯员朱文欢 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