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敢开价!你觉得你能拿这么多?”在一款求职类APP上,公司HR怒怼求职者的期望薪资,火药味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被怼的人是一名大四在读的女生,她想找一份实习工作,在期望薪资一栏写了7千到1万元。
女生说自己在校招的时候,曾经拿到过一份底薪7千的offer,所以她觉得这样写并没有什么不妥,不理解HR为何要这样怼自己。
(资料图片)
但是,HR的反应也并非毫无缘由,因为这几年大学生找工作实在太难了。
根据预测,2023届大学生的毕业规模会打破1100万大关,创下1158万人的新纪录,就业市场将进一步成为用人方主导的买方市场。
因此,毕业生的议价空间不断被压缩,求职者和HR平起平坐谈薪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知道,我们对于高收入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无可厚非,但也需要擦亮眼睛,看清残酷的现实。
01
期望薪资高,不是大学生的错
年轻人期待高工资,其实并不全是“眼高手低”。
在很多一线城市和大热行业,7千到1万元的月薪并不算高。如果是在名校学习人工智能、计算机、金融等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年薪可以轻松做到20万起步。
如果自己的学长学姐、同专业学生普遍能够拿到7千以上的月薪,那么提出这样的期望薪资,恰恰是对自己职场价值的合理估计。
更何况,这个事件中的女生已经在秋招中拿到了保底薪资7k的offer,只不过求职地点从一线城市转到小城市,忘了修改自己的期望薪资。
很多毕业生对就业大环境和自身情况都有着清楚的认知。一位北大毕业的女生曾说:“找工作的时候,我投的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了,所谓名校光环都不存在,不管你是哪里毕业的,都要从头学起。”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会觉得,大学生的期望薪资和实际收入有很大的差距呢?
这是因为,年轻人心中的愿望薪资,与呈现给HR的期望薪资是不同的。前者是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后者是考虑了现实情况后,所做出的决定。
换句话说,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却还是希望企业能够给自己更高的工资。
因此,面对期待更高薪资的孩子,父母别急着指责他们“眼高手低”,而是耐心地听听孩子的理由和想法,和孩子一起分析目标的合理性。
如果孩子期望的是跳起来就够得到的薪资水平,那就不必降低身价,而是需要不断寻找机会、谈判沟通。
02
给不起高工资,不是企业的锅
如果说毕业生的期望薪资并没有过分虚高,为什么企业还是无法满足求职者的期待呢?
在电视剧《二十不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孩小段参加工作面试,发现很多公司不是待遇太低,就是工作压力太大,让她望而却步。
一筹莫展之际,她想到了家里的一位王叔叔。王叔叔是一家大企业的创始人,又和自己的爸爸关系非常亲近,爸爸过去还帮过王叔叔的忙。
小段觉得,请王叔叔帮忙安排一份在他公司的工作,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于是,她把王叔叔约在一家咖啡厅见面,没想到等了三四个小时,却始终不见王叔叔的身影。
后来,还是原公司的同事道破了真相:“公司好的时候和坏的时候完全是两回事,如果王叔叔的公司经营出了问题,你觉得他还会雪中送炭吗?”
正如没办法为小段安排工作的王叔叔一样,很多企业给不了高工资,实在是无奈之举。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即使是大企业都面临着市场萎缩、现金流紧缺等问题,中小企业更是自身难保,招聘政策紧缩是必然。
但是,经济的发展也不会一直停滞不前,在过去经历了寒冬的行业,也有可能迎来新的曙光。
旅游行业就是如此,今年春节,人们压抑了多年的旅游需求集中爆发,有民宿老板说:“这个假期几乎是赚回了过去三年的亏损。”
因此,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目光放长远一些,看到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如果孩子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就不必在乎眼前的得失,可以要先在岗位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之后有机会再去选择配得上自己能力的薪资。
03
调整期待值,正确看待“好工作”
一方面是毕业生期待高工资,另一方面是企业给不了高工资,为了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大学生和家长们都有必要调整对于工作的期待值。
春节回家,婶婶焦虑地对我说,女儿毕业后一直在当地的一家小企业做文员。她和老公都觉得这不是个好去处,希望女儿能够抓紧时间考个编制,找个稳定的工作。
没想到,女儿虽然听爸妈的话辞了职,但是却没去考公务员,而是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配件。
这可愁坏了一家人,婶婶觉得,“我们好不容易供女儿把大学读下来了,她找的工作却连初中生也能做,供她读大学是为了什么呀?”
后来,我找机会单独和妹妹聊了聊,才知道她有多喜欢工厂的工作。
过去在企业做文员的时候,她几乎天天加班,还不得不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今,流水线上的工作简单直接,不需要和太多人打交道,还能够定点下班,每个月的工资有五千多。
“在爸妈的观念里,稳定才是最好的,公务员就是好工作,但是考公多难呀?要是一年两年考不上,我还得在家啃老,倒不如尽快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不得不说,在对待工作的问题上,妹妹真的大胆又清醒。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并没有错,但是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孩子自身的情况,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不妨放平心态,调整对孩子职业的期待。
没有人规定大学毕业、名校毕业就一定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喜好不同,只要是适合他们的工作,就是真正的“好工作”。
同时,父母也要认可孩子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的努力,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如果孩子已经付出了全力,却依然没有找到满意的去处,退而求其次也不失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在《令人心动的offer》中,有一段对于工作反馈机制长短的讨论。其中,长反馈机制以热爱为动力,更能够获得长期的效益;短反馈机制则倾向于追逐风口,期望短期的利益。
当青年失业率持续增高,经济下行、风口不再,大学生一味追求短反馈,不仅得不到想要的回报,还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人的一生中,工作的时间很长,不必争分秒朝夕。把心态放平、把眼光放长远,就能一步一步走到自己想要的远方。